移到主要內容
運科新知
首頁 / 運科新知
:::

【專家講座】低氧/高地環境進行運動訓練的營養增補策略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112年8月17日舉辦運動科學增能講座「低氧/高地環境進行運動訓練的營養增補策略」,邀請到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系主任廖翊宏教授。廖教授本身在完成物理治療專業訓練後,持續鑽研運動生理及運動營養領域,過去致力於低氧環境進行運動、飲食介入方法或營養增補品之研究,本次特別受邀來到本中心分享低氧環境的生理適應,並如何透過營養增補的介入來幫助運動員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

          為達到高海拔的訓練效益,訓練模式大致分為高住低練及高住高練,而關鍵因素在於低氧暴露劑量,建議海拔高度介於1800-3000公尺,暴露時間>14小時/天,持續2-4週(>300小時)更能夠產生刺激適應效益。

          在高地環境下,會面臨到各種不同的環境壓力,包括氧氣含量下降、空氣濕度下降、低溫及更高的太陽輻射等環境壓力,種種壓力會誘發身體產生負面的影響,包括頭痛、噁心、失眠、肺部不舒服、食慾缺乏、呼吸困難、昏睡,甚至虛弱等症狀,而透過正確的營養增補能夠幫助減輕身體壓力。廖教授特別提到了三個重點營養素:
1.    水分
剛進入高地環境時,氧氣含量下降會使身體代償性排出水分,以維持較高的血紅素濃度來提供氧氣給細胞使用,高地環境也會增加呼吸及尿液中的水分流失,因此增加了脫水的可能性。
※水分建議:在高海拔環境(>3000m),每天需要額外飲用1-1.5公升的水分,應評估運動員訓練期間的體重變化及流汗率,以利設定個人化的補水策略,並避免飲用含咖啡因及酒精飲料導致身體脫水。
2.    醣類
當氧氣含量降低,身體更傾向使用無氧醣解系統作為能量來源,對於醣類的需求提高,一般建議長時間或高強度的耐力訓練或比賽之醣類需求為7-10 g/kg BW/day,而自行車運動員在高強度高海拔比賽(約4-6小時)對於醣類的需求約為12-13g/kg BW/day,在攝取醣類同時攝取蛋白質(1:2~3)能夠提升肌肉肝醣合成速率,並建議在訓練或比賽中每15-20分鐘攝取含糖飲料(每小時攝取30-60 g醣類)有助於延緩肝醣耗盡及提升運動強度。
3.    鐵
高海拔訓練會刺激人體紅血球生成素分泌,對鐵的需求量上升,每產生1g血紅素需要3.4mg鐵,在前往高地訓練前預先檢測身體血紅素狀態有助於高海拔適應及運動表現,若血紅素低或鐵缺乏,可以口服鐵劑補充,劑量約100-200 mg/天。

          除了上述營養素以外,多多透過攝取天然原型食物能夠攝取到多元的微量營養素及植化素有助於減少高海拔環境造成的氧化損傷,充足的維生素D狀態也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功能及調節免疫系統。可搭配密切監控體重、尿比重、唾液/血液指標以評估運動員營養狀況及訓練適應效果。
講師近照
講師近照
廖教授提及高地訓練四大主軸:由功能性訓練、運動營養、運動醫學及心理韌性相輔相成
廖教授提及高地訓練四大主軸:由功能性訓練、運動營養、運動醫學及心理韌性相輔相成
廖教授介紹高海拔訓練時的微量元素需求
廖教授介紹高海拔訓練時的微量元素需求
廖教授介紹運動營養四大重要目標
廖教授介紹運動營養四大重要目標
回最上方